住宅區的分區法規可能允許某些服務或工作機會,也可能完全排除商業和工業。 此外,與商業、商業或工業/製造業分區相比,住宅分區的容積率 (FAR) 通常較小,這會影響這些區域內允許的土地使用密度。

住宅區的設計和規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發展,受到城市地理、交通基礎設施和環境考慮等因素的影響。 因此,住宅區可以根據其在城市中的位置(例如在同心區域模型中)或根據其具體特徵(例如郊區或城市社區)進一步細分。 了解各種類型的居住區及其獨特特徵對於有效的城市規劃和社區的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

住宅發展史

住宅開發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隨著城市擴張和中產階級的壯大,郊區有軌電車的出現。 在此之前,住宅開發主要包括為富人定制的房屋和為城市窮人設計的公寓。 然而,抵押貸款和大規模生產技術的出現使住房變得更加便宜,導致住宅開發模式發生轉變。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紐約和洛杉磯等主要城市的經濟增長導致了對新房的大量需求。 這種需求通過大規模住宅開發得到了滿足,公司控制著整個過程的各個方面,從土地所有權到基礎設施和住房建設。 長島的萊維敦和洛杉磯南部的萊克伍德等社區的新房銷售速度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設計、組裝任務和廣告的標準化,加上政府支持的抵押貸款,使得在新住宅開發項目中擁有一套房子比租房更便宜。 這一時期標誌著住宅開發的重大轉變,大規模生產的住房提供了比狹窄的城市公寓更舒適的生活方式(Fogelson,2005;Jackson,1985)。

參考

  • 福格爾森,RM (2005)。 資產階級噩夢:郊區,1870-1930。 耶魯大學出版社。
  • 傑克遜,KT (1985)。 馬唐草前沿:美國的郊區化。 牛津大學出版社。

分區和土地使用條例

分區和土地使用法規通過確定特定地點允許的住房類型和密度,在塑造住宅區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這些法規由地方政府制定,旨在確保有序開發、維護房產價值並保護居民的健康、安全和福利。 分區條例通常將土地分為不同類別,例如單戶住宅、多戶住宅、商業和工業,每種類別都有自己的一套開發標準和限制。

在住宅區的背景下,分區法規可能規定最小地塊面積、最大建築高度、所需的地產線退縮以及允許的密度(例如,每英畝的住宅單元數量)。 此外,土地使用法規可能會強加設計指南、建築標準以及開放空間、景觀美化和停車的要求。 這些規則旨在創建有凝聚力、功能齊全且美觀的社區,同時平衡住房需求與交通、基礎設施容量和環境影響的擔憂。 隨著城市規劃和可持續性考慮的發展,分區和土地使用法規不斷適應,以應對住宅開發中新出現的挑戰和趨勢(Fischel,2004;Talen,2005)。

參考

  • 華盛頓州菲舍爾(2004 年)。 分區法的經濟學:美國土地使用控制的產權方法。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出版社。
  • 塔倫,E.(2005)。 新城市主義與美國規劃:文化衝突。 勞特利奇。

住宅區設計與規劃

住宅區的設計和規劃過程涉及綜合方法,考慮各種因素,例如土地使用、分區規定、住房類型、建築風格、基礎設施、服務、交通、可達性、環境可持續性以及社會和社區方面。 該過程首先確定適合住宅開發的土地,然後評估其在人口密度、基礎設施要求以及與現有或規劃的交通網絡的兼容性方面的潛力。

一旦確定並評估了土地,規劃師和建築師就會合作制定總體規劃,概述住宅區的佈局,包括住房類型、開放空間和社區設施的分佈。 該計劃還解決了環境和可持續性考慮因素,例如能源效率、廢物管理和綠色空間。 此外,設計和規劃過程還涉及與當地社區和利益相關者合作,以確保擬議的開發滿足他們的需求和期望,同時遵守相關的分區和土地使用法規。

綜上所述,住宅區的設計和規劃過程是一項複雜且多方面的工作,需要透徹理解各種因素並需要多個利益相關者的協作,為居民創造一個可持續的、功能齊全且美觀的居住環境。

參考

  • Spotblue.com; 住宅區 - 維基百科

房屋類型和建築風格

住宅區的房屋類型和建築風格呈現出顯著的多樣性,反映了居民不同的偏好、需求和社會經濟背景。 單戶住宅是為一個家庭設計的獨立式住宅,在許多郊區和農村地區仍然是一種流行的選擇。 多戶住宅樓,如公寓、公寓和聯排別墅,迎合了尋求更緊湊居住安排的城市居民。 另一方面,移動房屋為那些生活方式短暫或預算有限的人提供了靈活性和負擔能力。

住宅區的建築風格多種多樣,從維多利亞式、喬治亞式和殖民式等傳統設計,到極簡主義、包豪斯式和粗野主義等現代和當代風格。 這些風格通常反映了當時的歷史背景、地區影響和技術進步。 此外,隨著環境問題和能源效率在住宅開發中變得越來越重要,可持續和生態友好的設計(例如被動式房屋和綠色建築)越來越受到關注(Chappell&Lutz,2016;Rapoport,2016)。

參考

  • 查佩爾,T. 和盧茨,R. (2016)。 可持續場地手冊:可持續景觀原則、策略和最佳實踐的完整指南。 約翰·威利父子。
  • 拉波波特,A.(2016)。 房屋形式和文化。 普倫蒂斯·霍爾。

住宅區基礎設施和服務

住宅區的基礎設施和服務對於保障居民的福祉和生活質量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這些通常包括基本公用設施,例如供水、污水和廢物處理系統、電力和電信網絡。 此外,住宅區通常設有交通基礎設施,包括道路、人行道、自行車道和公共交通選擇,以促進社區內和其他區域的可達性和連通性。

此外,住宅區通常配備各種公共服務和設施,以滿足人口的多樣化需求。 這些可能包括教育機構、醫療保健設施、公園和遊樂場等休閒空間以及提供社交和文化活動的社區中心。 此外,雜貨店、餐館和零售店等商業機構通常戰略性地位於住宅區之內或附近,以方便獲得必需的商品和服務。 總體而言,住宅區規劃良好的基礎設施和服務有助於營造可持續、宜居和充滿活力的社區環境。

參考

  •  聯合國人類住區規劃署。 (2012)。 可持續城市的可持續住房:發展中國家的政策框架。 內羅畢:聯合國人居署。
  •  巴頓 H.、格蘭特 M. 和吉斯 R. (2003)。 塑造社區:健康、可持續發展和活力指南。 倫敦:Spon Press。

交通和可達性

交通和可達性在住宅區的開發和功能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高效的交通基礎設施,如道路、鐵路和公共交通系統,使居民能夠獲得基本服務、就業機會和娛樂設施。 這種連通性有助於提高整體生活質量,促進社區內的社會和經濟增長(Cervero & Kockelman,1997)。

在居住區的規劃和設計中,城市規劃​​者必須考慮各種交通方式的融合,以確保無縫連接並最大限度地減少居民的出行時間。 這包括提供行人和自行車基礎設施,以及公共交通樞紐的戰略佈局,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可達性(Ewing&Cervero,2010)。 此外,在現有或規劃的交通基礎設施附近開發住宅區可以幫助減少對私家車的依賴,從而減少交通擁堵並提高環境可持續性(Newman&Kenworthy,1999)。

總之,交通和可達性是住宅區規劃和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它們直接影響社區的生活質量、經濟增長和環境可持續性。

參考

  • Cervero, R. 和 Kockelman, K. (1997)。 出行需求和 3D:密度、多樣性和設計。 交通研究 D 部分:交通與環境,2(3), 199-219。
  • 尤因,R. 和塞韋羅,R. (2010)。 旅行和建築環境:薈萃分析。 美國規劃協會雜誌,76(3), 265-294。
  • 紐曼,P.,&肯沃西,J.(1999)。 可持續發展與城市:克服汽車依賴。 島嶼出版社。

居住區子類別和城市地理

根據城市地理劃分,居住區可分為中心城、近郊、遠郊和農村。 這些子類別通過人口密度、土地利用和基礎設施要求等因素影響住宅區的設計和規劃。 中心城市地區通常人口密度較高,需要多戶住宅和混合用途開發項目來滿足對居住空間和便利設施的需求。 內城區雖然仍然相對密集,但通常以單戶住宅和多戶住宅混合為特色,更注重綠色空間和社區設施。 遠郊的特點是人口密度較低,主要是單戶住宅,地塊面積較大,需要更廣泛的交通網絡和基礎設施。 人口密度最低的農村地區主要由單戶住宅或農舍組成,房產之間往往距離很遠,導致在提供基礎設施和服務方面面臨獨特的挑戰。 了解這些子類別及其具體特徵對於有效的住宅區設計和規劃至關重要,確保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同時促進可持續發展實踐。

參考

  • 巴蒂,M.(2013)。 城市新科學。 麻省理工學院出版社。
  •  霍爾,P.(2002)。 明日之城:1880 年以來城市規劃與設計的思想史。Wiley-Blackwell。

環境和可持續性考慮

環境和可持續性考慮在住宅區的設計和規劃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個關鍵方面是通過採用綠色建築技術和實踐來有效利用能源和水等資源。 這可能包括使用可再生能源(例如太陽能電池板)和節水裝置(例如低流量廁所和雨水收集系統)(Chen 等人,2018)。

另一個考慮因素是保護和加強住宅開發項目內部和周圍的自然棲息地和生態系統。 這可以通過整合公園和花園等綠色空間以及使用本土植物物種進行景觀美化來實現(Haaland & van den Bosch,2015)。 此外,可以實施可持續城市排水系統(SUDS)來管理雨水徑流並降低洪水風險,同時促進生物多樣性(Woods-Ballard 等,2015)。

交通和可達性也是可持續住宅規劃的重要因素。 鼓勵使用公共交通、騎自行車和步行有助於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並改善空氣質量。 這可以通過提供高效的公共交通網絡、安全的自行車基礎設施和適合行人的街景來促進(Cervero & Kockelman,1997)。

參考

  • 陳 T.、王 J. 和王 J. (2018)。 減緩氣候變化的綠色建築技術政策:國際審查。 能源政策,118, 654-663。
  • Cervero, R. 和 Kockelman, K. (1997)。 出行需求和 3D:密度、多樣性和設計。 交通研究 D 部分:交通與環境,2(3), 199-219。
  • Haaland, C. 和 van den Bosch, CK (2015)。 正在緻密化的城市中城市綠地規劃的挑戰和策略:綜述。 城市林業與城市綠化,14(4), 760-771。
  • Woods-Ballard, B.、Kellagher, R.、Martin, P.、Jefferies, C.、Bray, R. 和 Shaffer, P. (2015)。 SUDS 手冊。 西里亞。

住宅區的社會和社區方面

居住區的社會和社區方面在塑造居民的生活質量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這些方麵包括公園和社區中心等公共空間的可用性,這些空間促進社會互動並培養居民的歸屬感(Chaskin,2013)。 此外,當地設施的存在,如學校、醫療保健設施和零售場所,有助於提高居民的整體福祉和滿意度(Talen,1999)。

多元化和包容性的住宅區可以促進社會凝聚力並減少社會不平等,因為它們為來自不同背景的居民提供了互動和建立聯繫的機會(Bramley 等,2009)。 此外,精心設計的住宅區優先考慮步行性和公共交通的可達性,可以鼓勵社會互動並減少對私家車的依賴,從而形成一個更加可持續和互聯的社區(Ewing&Cervero,2010)。 總之,住宅區的社會和社區方面對於為居民創造充滿活力、包容性和可持續的生活環境至關重要。

參考

  • 查斯金,RJ (2013)。 復原力、社區和復原力社區:調節環境和集體行動。 兒童發展,84(4),1361-1367。
  • 塔倫,E.(1999)。 社區意識和鄰里形式:對新城市主義社會學說的評估。 城市研究,36(8), 1361-1379。
  • Bramley, G.、Dempsey, N.、Power, S. 和 Brown, C. (2009)。 社會可持續性和城市形態:來自英國五個城市的證據。 環境與規劃 A,41(9),2125-2142。
  • 尤因,R. 和塞韋羅,R. (2010)。 旅行和建築環境:薈萃分析。 美國規劃協會雜誌,76(3), 265-294。

住宅開發的挑戰和問題

住宅開發的挑戰和問題涵蓋多種因素,包括土地供應、分區和土地使用法規、基礎設施和服務、環境和可持續性考慮以及社會和社區方面。 土地供應有限,尤其是在城市地區,可能會導致空間競爭加劇和土地價格上漲,進而影響住房負擔能力。 分區和土地使用法規也可能帶來挑戰,因為它們可能限制可建造的住房類型或開發密度,從而可能限制住房供應和多樣性。

交通、公用事業和公共設施等基礎設施和服務對於住宅區的功能和宜居性至關重要。 然而,提供這些服務可能成本高昂且複雜,特別是在人口稠密的地區。 隨著對氣候變化、資源枯竭和污染的擔憂日益加劇,環境和可持續性考慮在住宅開發中變得越來越重要。 開發商必須平衡可持續實踐的需求與市場需求和監管要求。 最後,社會和社區方面,例如提供經濟適用房、多元化人口的融合以及促進社會凝聚力,對於創建包容性和充滿活力的住宅區至關重要。 解決這些挑戰和問題需要創新方法、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合作以及對長期規劃和投資的承諾。

參考

  • 史密斯,H.(2012)。 倫敦住宅開發市場的規劃、政策和兩極分化。 城市研究,49(14), 3135-3158。
  • 布拉姆利,G. 和沃特金斯,D. (2016)。 住房建設、人口變化和負擔能力作為地方規劃決策的結果:利用英格蘭住房市場的次區域模型探索相互作用。 規劃進展,104,1-35。)

住宅區未來趨勢與創新

住宅區的未來趨勢和創新預計將集中在可持續性、技術集成和以社區為導向的設計上。 綠色建築材料、節能係統和節水措施等可持續發展實踐對於解決環境問題和減少居住區的生態足跡變得越來越重要(Chen等人,2018)。 此外,家庭自動化系統和物聯網 (IoT) 設備等智能技術的集成預計將增強住宅空間的功能性、舒適性和安全性(Miorandi 等,2012)。

此外,以社區為導向的設計原則在住宅規劃中越來越受到關注,強調步行性、混合用途開發以及促進社會互動和居民歸屬感的公共空間的重要性(Talen,2018)。 這些趨勢預計將塑造住宅區的未來,促進更加可持續、互聯和宜居的社區,以滿足現代城市居民不斷變化的需求和偏好。

參考

  • 陳 T.、王 J. 和王 J. (2018)。 綠色建材:最新發展和未來趨勢回顧。 能源與建築,178, 501-514。
  • Miorandi, D.、Sicari, S.、De Pellegrini, F. 和 Chlamtac, I. (2012)。 物聯網:願景、應用和研究挑戰。 自組織網絡,10(7), 1497-1516。
  • 塔倫,E.(2018)。 鄰里。 牛津大學出版社。